那张意外捡到的、写影张兰”名字的废纸,成了苏麦子心中最大的秘密和最重要的线索。她知道,弄清楚“张兰”是谁,以及她和许副营长、甚至可能和顾沉舟之间发生过什么,是解开当前困局的关键。
但是,在一个信息闭塞、人口流动性极低的年代,想要凭空打听一个可能只存在于十几年前知青点里的普通名字,谈何容易?
苏麦子明白,这件事必须极其心谨慎,不能引起任何饶怀疑,尤其是不能让顾沉舟察觉到她在调查这件事。
她决定从最稳妥、最不易引起怀疑的途径入手——聊。
军属大院里的嫂子们,来自五湖四海,虽然大多是农村出身,但也有少数是当年跟随丈夫从城市或者其他地方过来的。她们聚在一起聊时,南海北,家长里短,什么都可能谈及。或许,在她们的闲聊中,能捕捉到一丝关于“张兰”或者相关知青点的信息呢?
于是,苏麦子一改前段时间的“沉默是金”,又开始“积极”地参与到嫂子们的聊中去。当然,她表现得非常自然,主要是倾听,偶尔才插几句话,引导一下话题。
她会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“过去”、“老家”、“下乡”等方面引。
“李嫂,听您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啊?您老家是哪儿的?”
“王阿姨,您当年是跟着叔叔随军过来的吗?以前在地方上是做什么工作的呀?”
“起来,现在好多城里娃娃都下乡当知青了,也不知道他们在乡下过得怎么样……”
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苏麦子旁敲侧击地打探着。可惜的是,几下来,虽然听了不少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,但关于“张兰”这个名字,或者与许副营长、顾沉舟可能相关的那个特定知青点,却始终没有任何线索。
这条路似乎走不太通。苏麦子没有气馁,又开始琢磨别的办法。
她想起顾沉舟书房里(虽然简陋,但也有个书架)有一些旧报纸和旧杂志。或许,可以从这些故纸堆里找到点什么线索?比如,当年关于知青下乡的报道?或者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?
干就干。趁着顾沉舟不在家,苏麦子溜进他的“书房”,开始翻找那些落满了灰尘的旧报纸合订本和杂志。
这些报纸杂志大多是六十年代初期的,上面的内容充满了时代特色,不是社论就是宣传报道。苏麦子耐着性子,一页一页地翻看着,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特定地区知青点的报道。
翻了好几,眼睛都快看花了,依旧没什么太大的收获。关于知青下乡的报道是有,但大多是些歌功颂德的套话,很少涉及具体的人名和地点。
就在苏麦子快要放弃的时候,她的目光被一份已经发黄的《解放军报》角落里的一则的表彰通报吸引住了。
那则通报表彰的是某部在一次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的几位干部战士。其中一个名字,赫然是——顾沉舟!
苏麦子心里一动,连忙仔细阅读起来。通报简单介绍了顾沉舟(当时应该还只是个连级干部)带领战士们奋不顾身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的事迹。而在介绍事发地点时,提到了一个地名——豫省,黄泛区,红旗公社,青年农场。
豫省?黄泛区?红旗公社?青年农场?
苏麦子立刻联想到了那张废纸上被划掉的“知青点”!这个“青年农场”会不会就是当年的知青点?而且地点还在豫省!
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,通报里还提到了另一位在这次抢险中同样表现突出的干部——许建国!
许建国!这不就是许副营长的名字吗?!
原来,顾沉舟和许副营长,在那么早的时候,就已经在同一个地方,并肩战斗过了!
这个发现让苏麦子精神一振!她感觉自己离真相又近了一步!
如果当年顾沉舟和许建国都在那个“红旗公社青年农场”,那么,“张兰”会不会也和这个地方有关?她是哪里的知青?还是当地的村民?
苏麦子连忙在报纸上寻找关于这次抗洪抢险更详细的报道,希望能找到“张兰”的名字。可惜,这只是一则简短的通报,并没有提及更多细节和其他人员的名字。
尽管如此,这个发现已经足够重要了!它将顾沉舟、许建国和一个具体的地点联系了起来,为苏麦子下一步的调查指明了方向。
红旗公社青年农场……张兰……
苏麦子将这个地名和人名牢牢记在心里。她知道,围绕着这个地方和这个人,一定隐藏着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!
虽然前路依旧迷茫,危险也并未解除,但苏麦子感觉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无头苍蝇般乱撞了。她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,也有了继续追查下去的动力和勇气!
真相,似乎正在慢慢地,向她展露出一丝模糊的轮廓。
喜欢穿回六零,闪婚军嫂,硬核求生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j.com)穿回六零,闪婚军嫂,硬核求生阅客书屋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