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章
历法的背后
历法是什么?
是文学与数学的孩子。
凡是精通历法的,都是数学家。
古代数学发达,是他们要解决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,那就是文历法。
两者的发展,是密不可分的。
而数学又是科学的基础与根本。
朱祁镇不知道,该怎么改变大明的思想。加入科学的因素。而今想来,文学岂不是古代最讲科学的学问了。
因为你要证实。
不管你算的多好,上的星星不按你预测的运动,都是错的。而且西方科学的发展,其实也是从文学开始的。
所以对朱祁镇来,大规模修历,其意根本不在修历这一件事情本身。
是的,朱祁镇是需要更好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。但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不一样。
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,很多一个区别就是时间颗粒越来越。现代很多时候,是差一分钟都不校
但是古代农业生产,差上一点,其实没有问题的。
而正如贝琳所言,《授时历》再面对古代文学之花,日食问题上,或许力不从心。但是最基本四时划分,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却是没有问题的。
这也是大臣们对《授时历》优容的原因。
真正影响到农业生产了,不用朱祁镇,下面的大臣们都提出修历了。毕竟民以食为,农业为国家根本,可不是玩笑的。
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,朱祁镇又怎么不敢下定决心了。
虽然在各处建文台,并持续观察数据,都是消耗人力物力的事情,但是这种消耗,比起打仗,比修水利等等,就差多了。
朱祁镇在正事上,从来是舍得砸钱的。
朱祁镇掷地有声道:“如果要如前朝一般,四海测量,重修一部历法,你觉得要多少钱?”
贝琳万万没有想到朱祁镇会这样问,但是张张口,却还是回答不上来,道:“臣不知道,臣没有算过。只是臣知道,钦监人手决计不够。”
朱祁镇听了,心中轻轻一笑,特也知道贝琳一时间也给不出一个数目,但是他心中却有估计,觉得每年十万两,大概都用不了。
其实所谓的四海测量,也就是在外国的几座文台大概费钱,其余在国内的文台,根本就可以甩给地方。
而今大明也就南北两京有文台,如果朱祁镇一纸诏书让各省省会都建一座文台,然后从京中派人去主持,想来地方上也有财力支持的。
其余各地的文台,朱祁镇决定旧港一个,琉球一个,奴儿干都司一个,或许在西藏也有一个,麓川也有一个。
这些才花钱。
毕竟这些地方,都是大明属国,但是大明没有真正控制住。
甚至朱祁镇心中也觉得,由修建文台的方法,慢慢的在属国之中竖立大明的政治存在,也是一个好办法。
只是他听了贝琳的话,才知道自己想的太美了一些。
朱祁镇皱眉道:“缺口很大吗?”
贝琳道:“当时前朝设立了二十七处文台,臣以为本朝缺少西域,想要超过前朝,应该多派一些人手,才能确保历法精准在授时历之上。所以臣以为以两京钦监之人,决计做不到这一点。”
朱祁镇心中越来越喜欢贝琳了,因为贝琳是一个讲真话的人,朱祁镇登基之后,已经很少有人给他真话了。除却贝琳,大概没有谁敢在朱祁镇面前,本朝缺少西域这样的话了。朱祁镇并不生气,反而认真的问道:“两京钦监人数不少,怎么不行吗?”
朱祁镇两京钦监人数不少,这不是假话。
钦监是五品官,下面有监正,监丞,五官正,五官司历,五官监侯,刻漏博士,等等加起来也有三四十个人,再加上一些吏,人数并不少。
而且,大明对钦监的官职,其实有一个特别的规矩,那就是钦监的官员从不外任,也没有致仕之。
考满九年之后,就加俸禄而已。一直为皇家做到死。
甚至有时候人员也要比人员编制要多一点。
贝琳叹息一声,道:“两京钦监人数,多不堪用,因为世家子弟太多了。很多活都是少数几个人做的。”
“大部分都尸聚其位而已,而且即便这几个做事的人,大多仅仅是精通《大统历》与《回回历》而已。”
“让他们修修补补还行,真要大规模测量,看他们未必能够胜任。”
朱祁镇对此其实也有所预测的。
大明对钦监的管控非常严苛,这也是朱祁镇看了锦衣卫对钦监涉及到日食案调查报告才发现的。
因为文之事有很多政治上的意义,为了不少百姓以文之事惑乱人心。对外禁习文,但对内,也要掌控文历法的人,管控严苛。
这也是钦监官员的特殊性的来源。
如此严苛的管控之下,自然就形成了父子相承的世业。甚至钦监子弟是不许科考的。
这样的情况之下,能弄出什么样的大文家才是见鬼了。
只是朱祁镇没有想到,事情严重到了这个地步。
贝琳的话中,朱祁镇很明显的知道一件事情,那就是黄监正业务水平不行,大概是钦监的常规操作。
朱祁镇问道:“以你之见,该当如何?”
贝琳想了想道:“而今下禁习文,精通文的名家已经没有了,唯有征召各地的阴阳人了。”
朱祁镇听了阴阳人,一时间反应不过来,暗道:“是双性人吗?”还好朱祁镇没有话,贝琳也为朱祁镇解惑了。
贝琳道:“虽然民间禁习文,但是婚丧嫁娶之事,还是需要择日而行,故而下各府多有阴阳人,世专其业。”
“只是,其中固然有高人,但是大多数也是滥竽充数之辈,恐怕没有多少能用的。”
朱祁镇道:“难道,就钦监就没有其他途径招人吗?”
贝琳想了想,道:“好像还有一条,就是太学生之中,有私习文,杖责一百,发钦监听用。”
朱祁镇听了,心中暗道:“如此一来,钦监能有什么好人才,才是咄咄怪事了。”
文世家不得参加科举,而太学生分配到钦监,被视为一种惩罚。朱祁镇用脚趾头想,这钦监在大明朝廷之中地位有多低了。
朱祁镇立即想到了他之前的计划,道:“在京师之南新设水利学院,你去兼一个教授吧。可以从水利学院之中挑选专门的学生,进入钦监之郑”
贝琳道:“陛下之心,固然是好的,只是臣当心到时候没有人学啊。”
朱祁镇沉吟一会儿,道:“朕明白,废除文世家不得参加科举,与钦监官员不得外迁这两条,朕会慢慢的做的。”
“大明立国七十余年,而今下太平,总不能一直用前朝的历法,虽然名为《大统》其中根底,有识之人,谁人不知?”
“故而,修历是朝廷大事。朕决议定然要修出一部远朝《授时历》的历法,而这一件事情,朕就交给你了。”
贝琳大喜过望,立即拜倒在地,语气之中带着哭声,道:“臣即便是粉身碎骨,也要为陛下修成此历。”
对于一个研习文的人来,最高成就是什么,是亲手创制历法。对贝琳来也是如此。
但是修历之事,没有官方支持,大多都不成的,非但不成,反而有祸事。
此刻朱祁镇的承诺,却是给了贝琳这一把钥匙。
喜欢明天子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j.com)明天子阅客书屋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