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章
日食不至
朱祁镇与杨士奇敲定这一件事情后,就一道圣旨分发向西南。不过,朱祁镇心中还有一些不放心,因为朱祁镇想让王骥坐镇西南,就不是一年两年。具体多少年却要是看下形势来定,而明代前期,也有地方官九任的习惯,有时候一个地方在某地连续四任十几年,也不再少数的。
所以,朱祁镇决定还是先将王骥召回京师述职。交代利害。好让他安心,镇守南。
只是过年之前,王骥即便是长了翅膀,也回不来了。
故而朱祁镇让他年后大婚之前到京即可。
在阅兵之后,三大殿落成,朱祁镇启用三大殿,大宴文武百官内外使臣,自然不用多了,自然好一番热闹。
但是到了,正统六年正月初一,也就是正旦当日。朱祁镇避居偏殿,沐浴斋戒。并大作祭祀。以求救日。
当然了,朱祁镇表面一点也不信,但是却做的一丝不苟。
只是,大出朱祁镇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。
日食不至。
正统六年大年初一,晴空万里,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。
朱祁镇一直等到下午时分,依旧没有等到,再也不耐烦,立即召见钦监。却已经传来消息,钦监正,畏罪自杀了。
已经死聊人,自然来不了了。过来的是杨士奇。
杨士奇一进来,就道:“恭喜陛下,陛下诚心感动上,是以日食不至。”
朱祁镇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,但是瞬间明白了,以人感应而论,这的确是行得通的,总比昭告上,大明最高文机构,钦监搞出一个大乌龙好吧。
不过,朱祁镇心中怎么想,只能咬着牙认了,道:“百姓如何?”
杨士奇道:“百姓都称赞陛下圣德。”
朱祁镇一时间心中感叹,暗道:“还是老臣靠谱。”
这种突发事件,朱祁镇一时间还没有理清楚该怎么办的时候,杨士奇已经上上下下都安排妥当了。
纵然朱祁镇知道这话,就好像是皇帝的新衣一般,瞒不过有心人,但是朝廷上下,但凡聪明之人,都不会捅破这个谎话的。
朱祁镇道:“钦监怎么办?”
朱祁镇明明问的是钦监正畏罪自杀,但是杨士奇却有几分答非所问,道:“钦监正不幸病逝,朝廷当好生安抚家属,至于钦监正之位,不可久悬,当选精通文历法之人出任。”
朱祁镇心中暗道:“便宜他了。”
朱祁镇此事第一次想杀一个大臣,区区一个钦监搞出这么大的动静,险些让朱祁镇的政治威信受损。
朱祁镇甚至怀疑,这是他不心算错了。还是蓄谋已久?
只是这个时候,却不是调查的好时候,这边还是皇帝之德上感日,是以日食不至,下面就,就将钦监查了一个底朝,、岂不是自打自脸。
但是不查,不代表一直不查。锦衣卫任务又多了一项,而且钦监上上下下,朱祁镇一个也不想留了。
毕竟,钦监看上去是一个清水衙门,但其实也是事关重大。一旦钦监解释什么文现象,用来对政治发声。
就像今日一般,朱祁镇被动之极。
而杨士奇也想到了这一点,所以杨士奇的提议,并非从钦监内部挑选官员,而是从外面选精通文历法之士。
朱祁镇道:“臣记得南京似乎也有文台,南京也是我大明京师,象之时,干系太重,不可轻忽,就从钦监之中挑选得力人手,支援南京吧。”
杨士奇道:“臣明白。”
朱祁镇言下之意,就与这一件事情有关的钦监所有人,都赶到南京去,等风声过去之后,再一个一个查。
朱祁镇又问道:“先生可知道,本朝何处有历法大家?”
今之事,让朱祁镇恼怒之余,他心中却有更多的担心。
因为文历法在古代实在太重要了。
其重要程度,是后世人无法想象的。
甚至是朝廷正统与否关键之一,政治上的意义就不用了,其中的现实意义就是指导农业生产。
而今我们大多用阳历,不用农历,而农历其实就是在明末崇祯历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。
农历上有二十四节气,直接指导农业生产,一旦历法不准,该种的时候不种,不该种的时候种了,倒是粮食产量就可想而知了。
之前朱祁镇并没有多在意,大明的历法。
因为朱祁镇知道大明历法底本乃是大名鼎鼎的授时历,也就是郭守敬所创的历法。郭守敬是何等样的人,就不用介绍了。
朱祁镇对这个在文,机械,水利等学科的大学问家,还是很信任的,毕竟或许当时会看错,但是郭守敬被后世推崇,想来还是有水平的。
之前,朱祁镇并没有担心过,但是遇见今这个事情,他忽然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大明北方的灾,仅仅是气候问题?是不是也与历法不准有关系?
这样的问题,朱祁镇不会轻易问大臣,也不相信大臣所的话。他必须亲自证实,所以他才请教杨士奇有无文历法名家。
杨士奇沉吟道:“国朝历法名家,首推大测马家。”
朱祁镇道:“大测马家?”
杨士奇道:“大测马家乃是回回人,先前在前元任职钦监,投奔朝廷以来,献回回历,为太祖皇帝赏识,太祖时有两个钦监,一个是回回钦监,一个朝廷钦监。回回钦监就为马家主持。马沙亦黑,与马哈麻父子相承主持钦监。”
“太祖驾崩后,两钦监合二为一,而回回钦监也变成了,钦监回回科。现在还在南京。只是臣如果没有记错的话,马哈麻永乐年间,已经去了,马家这一代,却有青黄不接之态,一时间却找不到什么可用的人手。”
“倒是有一个人,年纪尚轻,但是臣偶尔听黄福过,此人算法之精,独步下。算得上年少有为。就在南京钦监,可以调入北京。”
朱祁镇道:“何人?”
杨士奇道:“贝琳,据已经尽得马家真传,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态。”
朱祁镇自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,但是杨士奇对朝廷内外熟悉的程度,是朱祁镇远远不及的,既然杨士奇了这个人,朱祁镇自然要见见。
朱祁镇道:“就让贝琳来北京吧。”
朱祁镇却不知道,他不知道贝琳,其实对贝琳的研究成果,却是很熟悉的。后世流传的十二星座,很多译名就是贝琳搞定的。后世多有删减而已。
而贝家更是从贝琳之后,掌南京钦监,与大明相始终的文世家。
只是朱祁镇还是感到悲哀。
都是古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节点,就是在明代。
在历法之上,就可以看出端倪来。
大明最顶尖的文学家,居然是精研回回历的。
倒不是朱祁镇心胸狭隘,觉得阿拉伯历法一定不好,但是这种折射出来的苗头,却让朱祁镇不安。
一时间朱祁镇想将关于禁止民间研习文的政令放开,但是看了杨士奇一眼,就知道,这一件事情,杨士奇是决计不会同意的。
从宋代以来,民间禁习文,已经成为惯例了,从杨士奇的推荐就可以看出来,关于文历法方面,高手都在钦监,没有在民间。
但是其中政治意味太明显了,朱祁镇敢放开,估计下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有了文现象的解释权。
这也是很多政治事件的解释权。
喜欢明天子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j.com)明天子阅客书屋更新速度最快。